防滑性能随着路面等级和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防滑纹的制作先后经历了压、拉、刻三种不同的时期。八十年代,以压制方法为主,即用加工成带有环行凸棱或梯形凸头的辊子,在抹光的混凝土表面上滚动,凸棱或凸头在辊子重力作用下被压入混凝土中形成凹槽或凹坑。此种方法制作的防滑纹深度和宽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在两年之后因表面磨损而逐渐消失。以后改为拉制法,即用具有一定刚度的条状物制作成梳篦状,置于抹光后的混凝土表面上,在一定的压力下拉动,将条状物下面的混凝土刮向两边形成防滑纹。此种方法制作防滑纹的深度难控制,条状物的硬度,弹性,倾角及所受到的压力都会明显影响防滑纹的深度,压纹和拉纹都是在新浇混凝土表面上通过一定的附加外力完成的,由于混凝土自身硬度及砂浆层的厚度受到混凝土实际配合比、拌和料的均匀性、捣实程度及施工延续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一致性,所制作的防滑纹也就存在明显的不均匀现象,而且,由于拉压纹时对表面砂浆的推挤作用,湿软处纹理深,砂浆向两边隆起,影响路面平整度。针对上述问题,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刻纹法。采用一组人造金刚石锯片,相隔一定的间距安装在同一根轴上形成刀排,刀排在动力驱动下高速旋转,使刀片对已硬化的混凝土产生磨削,从而在混凝土表面上形成边缘整齐的凹槽形防滑纹。凹槽的间距为刀排上锯片的间隔,凹槽的宽度为锯片刀头的厚度。因而,根据要求选定刀排和锯片后,控制刀排下降的深度,即可刻制出均匀的防滑纹。